歇后语大全 | | |

关羽歇后语与关羽文化
您的位置:关羽歇后语与关羽文化        诙谐、幽默的歇后语可以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,你懂多少歇后语呢?
中国民间流行的歇后语,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
式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。由于三国
人物和故事长久以来广为流传,歇后语中有不少说的就是三国人物和故事。如:
董卓进京——没安好心。
曹操吃鸡肋——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
庞统做知县——大才小用。
曹营里的徐庶——人在曹营心在汉。
吕布来到白门楼——死到临头。
这些歇后语里的三国人物、故事,基本上都有史实依据,拿来作为比喻,说
明某种道理,自然贴切,耐人寻味。多数三国人物、故事歇后语,主要来自《三
国演义》和民间传说。如:
蒋干盗书——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周瑜打黄盖——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。
东吴招亲——弄假成真。
貂蝉唱歌——有声有色。
刘备卖草鞋——本行。
蒋干盗书、周瑜打黄盖,均属《三国演义》的艺术创造,历史上并无其事。
东吴招亲也与史实不符合,孙权是主动将其妹下嫁刘备,刘备未去东吴成亲。貂
蝉是《三国演义》创造的人物,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,只是这个美人史
书中是找不到的。正因为其美,唱起歌来就“有声有色”,含义饶有风趣。刘备
卖草鞋则源于民间故事,民间传说刘备是卖草鞋出身,这有一点历史依据。史载
刘备年少时父早亡,与母亲“贩履织席为业”。
由史实、《三国演义》和民间传说构成的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,是三国文化
在群众语言领域的反映,说明三国人物和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很深的影响。
关羽是三国时代著名人物之一,不少三国人物故事跟他紧相关联。关羽歇后
语是关羽文化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,属于三国文化在群众语言领域
的一个重要支脉。
查各种版本所辑歇后语,涉及关羽其人其事的歇后语总计有40多条,约占
三国人物、故事歇后语的五分之一。与之数量大致相当的是讲诸葛亮、张飞的歇
后语。
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,其歇后语主要反映其智。如:
诸葛亮眉头一皱——计上心来。
诸葛亮舌战群儒——语惊四座。
诸葛亮三气周瑜——着着胜算。
诸葛亮借东风——巧用天时(或“真灵”)。
诸葛亮用兵——神出鬼没。
诸葛亮七擒孟获——叫他心服口服。
诸葛亮大摆空城计——化险为夷。
张飞是员猛将,在宋、元说三国的平话和民间传说中,他是个最富传奇色彩
的三国英雄,很受老百姓喜爱。有关他的歇后语,人们主要依据其勇猛鲁莽的性
格和豹头环眼的形象展开想象,更富有民间通俗文化的特色。这里略举以下几
条:
张飞上阵——横冲直撞。
张飞骂阵——人硬嘴也硬。
张飞打督邮——给他个下马威。
张飞喝当阳——嗓门儿大。
张飞卖铁——人硬货也硬。
张飞穿针——粗中有细。
张飞喝酒——胡(壶)来。
张飞捉耗子——大眼儿瞪小眼儿。
张飞讨债——气势汹汹。
张飞烧火——猛灶。
张飞娘姓吴——无(吴)事(氏)生非(飞)
关羽是三国名将,又是身后备受推崇的神圣化人物,其歇后语所包含的内容
比诸葛亮、张飞歇后语要更丰富一些,包括历史上的关羽、艺术形象关羽(特别
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关羽)、作为神灵和关帝的关羽以及民间传说的关羽。
历史上的关羽勇猛刚强,深为三国当时人所称赞。《三国演义》进而为关羽
创造了温酒斩华雄、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壮举,这在歇后语中都有所反映。如:
关羽斩华雄——马到成功。
关公过五关——英雄当年。
关云长刮骨疗毒——若无其事。
关云长单刀赴会——谁敢动他一根毫毛。
上述歇后语都突出说明关羽的英雄气概,反映出人们对关羽的景仰。
历史上的关羽又是个讲义气的汉子,待人处事义重情长。《三国演义》为突
出塑造关羽的这个性格特点,在生动描写史实的基础上,又虚构了华容道放曹、
战长沙义释黄忠等情节,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歇后语。如:
关公离曹营——不安心。
关羽放曹操——念旧情。
关羽射黄忠——手下留情。
关羽早先被俘羁留曹营,曹操为留住关羽百般优待,但关羽表示决不背弃刘
备,待等立功报答曹操便要离去,回到刘备身边。所以“离曹营”与“不安心”
紧紧相关,正因为他不安心于曹营,才毅然离开曹营。这一举动集中表现了对刘
备的义。
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,则是出于顾念曹操的旧情。《三国演义》描写曹
操赤壁兵败,经华容道时狼狈不堪,恳求关羽顾念昔日之情放他一马。关羽于是
不惜冒杀头之罪把曹操放走了。经这一描写,使关羽的义上升到舍生取义的高
度。这件事在有关曹操的歇后语中也有反映:
曹操败走华容道——不幸中之幸。
曹操来到华容道——走对了路子。
曹操走华容道所以是“不幸中之幸”、“走对了路子”,就在于遇到的阻击
者是关羽,要换了别人,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。
说“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”,实际是《三国演义》写关羽收取长沙时义释黄
忠的故事。老将黄忠当时为长沙太守部将,与关羽首战一百余合双方不分胜负,
关羽心中很佩服黄忠。次战时关羽拟用拖刀计对付黄忠,黄忠追关羽时忽然马失
前蹄,被掀在地下。关羽回马举刀喝其换马再战,未加杀害。长沙太守对此起了
疑心,下令黄忠再次交战时射杀关羽。黄忠的箭法极好,有百步穿杨之能。双方
再次交战时,黄忠不忍心射死关羽,只射了一下关羽的盔缨,以报关羽上次不杀
之恩。所以歇后语“关羽射黄忠”,应是黄忠射关羽。因关羽对黄忠确曾手下留
情,这条歇后语并非凭空编造。由于关羽手下留情在前,才有黄忠手下留情在
后。
关羽立身处事以忠义为本,按儒家的说法,这跟关羽喜读《春秋》分不开。
所谓“春秋大义”,就是指仁爱忠义等儒家思想。歇后语中有一条专门讲关羽喜
读《春秋》:
关老爷看春秋——一目了然。
这条歇后语主要解释关羽对《春秋》十分喜爱,经常熟读。唯其熟读,所以
“一目了然”。其本意并没有把关羽看《春秋》跟忠义联在一起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。我们知道,忠义武勇是关羽文化的基本内涵,歇
后语对关羽的义和勇都有具体反映,为什么对忠没有直接表现?这大概跟歇后语
的民众性特点有关。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产物,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与
统治者倡导的忠是两码事,这可能是关羽歇后语中对忠未作直接反映的一个重要
原因。
关羽英雄一生,最后落了个失荆州、走麦城、被擒斩首的悲剧结局。歇后语
对此倒有反映:
关公失荆州——太大意。
关公走麦城——大难临头。
这两条歇后语,说明群众是尊重历史的。但失荆州不全是关羽的责任,刘
备、诸葛亮也有责任。由于整个刘备集团对荆州的大意,导致了荆州之失,导致
了关羽走麦城——大难临头。
失荆州跟关羽性格上的弱点有一定关系。有条歇后语是这样说的:
关云长踩高跷——只知道自己高。
这条歇后语讲到了关羽性格上的主要弱点——骄傲自负。人民群众用踩高跷
比喻关羽骄傲自负的毛病,形象生动又十分贴切,显示了民间文学贴近生活的想
象力和创造性。
正由于歇后语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,一些讲关羽形象特点的歇后
语,往往妙趣横生,富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气息。如人民群众根据关羽红脸、美髯
展开的联想:
关公照镜子——自觉脸红。
关公喝酒——不怕脸红。
关公放屁——不知脸红。
关公脖子挂葫芦——脸红脖子粗。
关帝庙里找美髯公——保险你不扑空。
关羽须髯甚美,为史书明载,红脸则是后世的创造。如《三国演义》说关羽
“面如重枣”(重阳时的枣子)。三国戏、关羽戏中的关羽,一向是红脸。从戏
剧脸谱源流讲,红脸关公始于宋、元时期,演出者以红脸代表“公忠”、正义。
由于戏曲舞台的关羽是张红脸,庙堂上的关羽也都成了红脸,红脸关公于是家喻
户晓,并成为关羽忠义武勇精神的象征。
民间还创造了一些通俗明晓又颇为形象的关羽歇后语,这些歇后语往往与群
众的生活实践紧紧相关。如:
关公卖豆腐——人硬货不硬。
关公卖石料——人货两硬。
关公卖肉——没人敢来。
关云长卖马——周仓不肯画押。
关云长做木匠——大刀阔斧。
关羽卖豆腐是民间创造的故事,民间传说关羽是卖豆腐出身。卖石料、卖
肉、卖马等都是群众依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对关羽其人生出的联想。
大刀是关羽文化的载体之一。有些歇后语以关羽的大刀为题,展开想象、创
造。如:
关公面前舞大刀——不自量力。
关公使大刀——不用急(戟)。
周仓扛刀——老爷无事。
关羽成神、成帝后,群众不只是对关帝爷顶礼膜拜,同时也创造了一些颇为
风趣的歇后语:
关老爷干活——劳神。
关老爷告辞——走神了。
关帝庙里失火——慌了神。
关帝庙里求子——跨错了门。
关帝庙里拜观音——走错了门。
歇后语反映群众的生活实践,反映我们民族的大众文化。研究歇后语有助于
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了解群众的喜好情趣。这里只是对关羽歇后语作了一些简
要的探析,用以说明关羽文化在群众语言领域也是相当活跃的,从一个侧面显示
关羽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园地是一簇盛开不衰的奇葩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您的位置:关羽歇后语与关羽文化        诙谐、幽默的歇后语可以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,你懂多少歇后语呢?


常用歇后语合集汇编:
关于春节的歇后语关于林冲的歇后语
有趣的故事带歇后语关于时间的歇后语
有关电脑的歇后语骄傲自大类的歇后语
有关冬瓜的歇后语部编版五年级下五单元课内歇后语
有关巴掌的歇后语有关狗熊的歇后语
关于葱的歇后语小学生必背歇后语、谚语、格言
鸟的歇后语关于七的歇后语
有关马蜂的歇后语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
有关熊的歇后语歇后语的由来
关于猴的歇后语有关正月的歇后语


工具导航: 绕口令大全 中草药名方 家常菜谱 酒方大全
手机版  版权所有  歇后语大全  鲁ICP备20016477号